2013年12月14日21时许,原图像所曹治国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生们,紧张地盯着电视机屏幕,观看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当屏幕上出现第一-幅月面图像时,人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脸上荡漾着自豪的笑容。原来这支团队参加了嫦娥三号软着陆关键技术攻关工作,有两项研究成果在嫦娥三号落月任务中得以成功应用。
图像所自1978年9月正式成立至今已有36个年头了。36年耕耘,春华秋实。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图像所在困境中艰辛探索,奋力拼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他们在国防部门和重点院校担任了重要行政和技术职务,成为这些部门学术和技术的带头人。图像所亦得以发展壮大,建立了国家级跨学科教学科研基地-多频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控制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图像所还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作为多家参与单位之一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2001年)在内的省部级奖励近四十项。
2007年图像所的主要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也同时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了学校控制学科的快速发展,图像所与控制系于2013年1月8日合并组建为自动化学院。图像所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我作为图像所的老人,谈谈我是怎样到图像所工作的,以及它的创建往事。
1977年6月,suncitygroup太阳官网(当时为华中工学院)有关同志在北京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八机总局教育局有人来参加会议,听了suncitygroup太阳官网有关同志的发言,几次找到suncitygroup太阳官网同志交谈,提出美、苏均在加紧研究采用先进制导技术的远程巡航导弹,该导弹具有命中精度高、杀伤力大、突防能力强,以及机动性能好等优点,这主要是不断改进制导技术的结果。为了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加速国防现代化步伐,八机总局教育局有意要我们从事“地形匹配用于末制导”及“遥感图像识别系统”的预先研究工作。
参加会议的同志马上回院向朱九思同志做了汇报。九思同志敏感地感到这是难得的机遇。高教系统正在讨论“高校应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还是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问题,九思同志到北京找到八机总局领导刘秉彦等同志讨论了这一-任务的合作问题。
1977年9月,suncitygroup太阳官网向国家教委上报了1978年重点科研项目“工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及其基本理论的研
经过半年的酝酿与准备,1977年12月1日,院临时党委开会正式决定和批准成立121科研组,从相关系中抽调老中青骨干教师12人,开始做查阅资料等起步工作。工作地点设在图书馆,专门开辟一房间做工作室,并给这12位教师提供了无限制进入图书馆任何书库和阅览室的便利条件。这12位教师是:万发贯教授、李昌永教授、林士杰讲师、朱耀庭讲师、邹海明讲师、刘贤德讲师、王飞龙讲师、张肇群讲师、彭嘉雄讲师、韩青讲师、张祖荫助教和李德华助教。从此我们在航天领域里开始了艰苦的创建历程。
我1955年进校,最初在电力系电机专业学习,以后-一直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专业一再变动。1958年全国大跃进,国家准备大力发展计算机。9月,教育部与科学院联合起来,从每个学校抽出4人,到中科院北京计算所学习。我就是这一-批被派出去的,并到电子部738厂参加试制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由于当时科学院有意将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资格留下,而学校舍不得,认为难得有我们这一批干将,因此还未学完全部课程,我们就被学校召回,开展工作。
随后学校不断建立新专业,我被调去搞船电专业,并先后在海军工程学院(以前的大连海校)学习舰船消磁及船舶电气,在北京航空学院进修无线电导航,师从导航专家丁子明先生,学完了这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回校后,正值国家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导航专业办不成,我又被调入无线电技术专业工作。以后又同朱耀庭同志一一道组建无线电雷达专业,同时担任中心计量室主任,准备开展长度与频率的计量工作。文革后,我响应学校要办工厂的号召,在校电子设备厂工作。紧接着,参加了“无线电测量与仪器”专业的组建。复课闹革命后,在朱耀庭同志的领导下,我又参加了电子部CNC数字计算机控制机床的工作。从事的专业一再变动,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提高了我的管理素养。1978年初,校领导找我谈话,要调我参加“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虽然有点舍不得当时“无线电测量与仪器”专业的工作,但我仍服从组织的安排进入图像所,后被任命为“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研究所的副所长,主抓技术后勤,协助其他所长抓技术管理等常务工作。
文革十年,我们最好的年华被耽误了,这一下大家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我配合其他各位所长提出的好点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执行任务,打心眼里想为大家创造好条件,使大家能专心致力于各自的专业。同时我与所里的党支部书记钟文轩同志、办公室主任于永生同志一道齐心协力,搞好有关行政工作。
追溯历史,图像所的创建及发展壮大,是几代图像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与汗水。这里我谈谈初建时的几件往事与体会。
一、以诚待人,取得信任
当时八局总局想建立一所中专学校,来到武汉选址,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邀请他们住在我们学校的招待所,由我全程陪同考察。接触中他们发现,我们很实在,有诚心,就问我们能否把无线电系交给他们。九思同志说,我们要请示一下高教部,结果高教部不同意,但同意图像所实行双重领导,业务上由八局总局管,行政上由学校管。所以,图像所从成立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少用学校的钱,学校投资的仅是房屋和教职工工资,这得益于双重领导。
当时八机总局所属的第三研究院的预研处处长张哲同志是我们联系工作的主要对象。在我去北京向他汇报工作进展时,得知他爱人因中风有些神智失常,住进了医院,我当即与张哲同志一起坐上火车,拿着馒头一路啃,赶到医院看望他爱人。雪中送炭,在困难中尽力帮助,后来我和他爱人成为了好朋友,她有什么心事都愿意与我商量,只要出差都希望我能去见见她。
在那时不谈什么送礼送钱,靠的全是以诚相待,忠于事业,建立感情。我当时每月工资59元,每次去北京只能买一点学校里的树苗,或者是小学生文化用品,送给这些新朋友们,表达心意。有问题时,大家能交心谈心,发乎至情,互相帮助。这样,当时七机部、八机部相关研究院从事预研工作的很多同志都成为了我比较知心的朋友。他们逐步了解了我们的办所条件和所里同志们的工作干劲。因此,在当时我所是高教部直属院校与军工部门直接联系项目的唯一单位。
二、抓住机遇,做好宣传
为汇报我们的研究工作,便于讲解,我们用硬纸板制成展板式的汇报材料。我先到北京,当时八机总局正在举办一个小型内部展览,展品都放在条桌上。见此情况,我立马将我们的展示牌放在每一个条桌的正面,这样展室内一圈的条桌都挂满了。当时在八机总局系统内很少人知道我们华中工学院,这一下着实的做了一番宣传。特别经过十来年的文革,在他们系统内部派性斗争厉害,业务荒废较大,我们介绍的都是比较尖端的新内容,这就更加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后,八机总局焦部长直接听取了我们的汇报。
三、敢于担当,打“团体赛”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还没有像样的招待所,我们就在市内租宾馆,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一起举办了全国模式识别的会议,组织全所的教师参加了这个会议。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全国同行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是由不同专业的技术骨干形成的一个实体,按学科发展的目标分工合作。当时清华来了10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4个不同的系,互相之间没有联系,而我们却有6篇文章在大会宣读。会议全体代表参观了我们的实验室和演示部分工作,并都交口称赞。大家一致认为,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取得如此成绩,确与我们联成一个实体,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分不开。
同年10月,万发贯和朱耀庭同志,又主持了全国性的“图像处理专题学术会”,鼓励并支持所里的同志参加国内国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尽量多的提供文章。有一次,我带领11个人参加在长春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我是作为副所长带队去的,也是会议的临时主持人,执行主席之一。别人问我是谁,因为我在学术上没有名气,但我们团队厉害,学术论文很多,我的腰杆也就硬了。我们不是要出名,而是要抓住机遇让别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从而开拓工作条件。我们大力支持所里的同志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校还举办了四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四、认真办事,高效工作
凡是与我们有工作联系的单位,每半年我们必须有书面汇报,汇报工作进展。业务单位也经常来检查、考察,每次会议纪要当天就能发到双方的手上。每次来访的同志,在离开时,即可拿到他们到此的工作照片。他们目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留下了工作认真负责、热情高效的深刻印象,愿意与我们合作。在经费困难的时候,七机部仍然以每年10万元的课题经费支持我们的预研工作。
五、明确方向,发挥特长
我们是学校,不可能直接搞产品,特别是不能搞型号,只能做一些技术研究和预先研究,再进入型号预研。在此基础上,研究要与应用相结合,按此思路,我们经常与航天系统联系。接到课题后,再按特长分配至课题组。这样,各课题组可以专心在家进行研究工作,省去了分别东奔西跑去找课题的时间。尤其是以后有机会列席参加七机部计划会议,知道他们的需求。我们能有目的地组织各课题组写好论证去争取课题,直到最后进入了“九五”、“十五”的型号预研。
1986年,因需要协助王君健教授组建生物技术与生物电子学专业,学校调我去生物工程系
任党总支书记,被撤去了图像所副所长和信息系副系主任的职务。我与航天系统的联系少了,所里的工作受到一些影响。当时朱耀庭同志已是我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为加强图像所的领导,1988年,学校再次任命朱耀庭同志为图像所所长,我也随之兼任图像所副所长,开始注意培养“接班人”,密切与军口的联系,直到我1997年12月退休。
一辈子工作40余年,我有20年时间在图像所。虽然专业多次变动,但始终与图像所工作相关,毕生心血主要倾注于图像所。图像所从创建到壮大,大家作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这一切与几代人的努力不可分,愿我所百尺竿头,更进一尺,在新的机构调整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志琳口述,余亮、李银银访谈整理。)